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各类专题 > 青年团校 > 正文 青年团校

“空巢青年”:“巢空”不可怕,“心空”要警惕

编辑:骆姗姗 发布日期:2016-10-17 11:38:50 浏览次数: 次 字号:

对“空巢老人”群体大家都不陌生,而时下,有一个新的空巢群体正逐渐受到关注,那就是空巢青年。这些人多是大学毕业,留在大城市,与父母亲人分居,离乡背井,独自打拼。其中不少人由于生活上的巢空,也带来精神上的迷茫。

  “空巢青年”成为社会现象

  有市场研究机构报告称,全球独居生活人数从1996年的1.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.77亿,该报告同时预计,到2020 年全世界将新增4800万独居家庭。

  在中国,独居人口比重也同样快速增长。2015年的普查数据显示,我国目前“一人户”家庭数量明显上升。全国的独居人口已从1990年的6%上升到2010年的14%。在这些独居人口中,除了空巢老人和一部分离异、丧偶人士外,还有一类人群越来越多,那就是空巢青年

  “空巢青年”多数为离乡背井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年轻人。他们单身,独自租住着一个单间或者一居室;在公司里有一份最基层或者中不溜的工作;学历在大学以上,文化层次不错;最好的伙伴是手机,如果没有手机就感觉仿佛与世隔绝。最重要的一点是,他们往往为现状感到困顿,对未来感到迷茫。

  “空巢青年”为何多?

  “空巢青年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,是社会发展趋势导致的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员李春玲告诉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,当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,大量的年轻人离开父母流入大城市,独自在大城市奋斗,在某种程度上说,“空巢青年”现象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可避免的。

  但生活上的“巢空”并不必然会带来“心空”。造成“空巢青年”心空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对前途的迷茫。“比如说工作上的压力导致他们没有很多时间去开展社交活动,下了班的业余时间只是想一个人独处休息。此外,在迷茫的情绪影响下,年轻人也就不太有兴趣去社会上自我扩展,越一个人越孤独,'空心'的状态就越强烈,而‘空心’的状态反过来会让年轻人越发觉得对前途迷茫。”李春玲分析道。

 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张星水也认为,“空巢青年”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。“时代发展到现在,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一般都有比较稳定的工作,能独立养活自己,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是不依附于家庭和配偶的,经济上的独立是空巢青年现象的一个原因。而现在社会工作压力、生存压力都很大,导致年轻人把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,他们往往会因为事业忽视生活的其他部分。”张星水说。

  张星水认为,“空巢青年”也有几种不同的群体。第一种是自强不息的年轻人,习惯寂寞的生活,在孤独寂寞的生活中完善自我,追求卓越,这是空巢青年中的正面形象;第二种是随波逐流的一些人,他们大多抱有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的心态;第三种是一些性格和心理上偏向于寡言少语、性格内向、不善交际、不愿与社会打交道,也不愿与陌生人世界融为一体的人,这样的人很容易变成“宅男宅女”,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。“最后一种年轻人比较容易与周围的社会脱轨,逐渐走向颓废,甚至产生对社会的抵触和排斥情绪。如果社会中这一类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那么积极进取、为社会创造价值、为个人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就可能会被冲淡。”

  多方努力填补“空心”

  在李春玲看来,空巢现象可能对年轻人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。在竞争压力很大的情况下,短时间的孤独状态是可以的,‘一个人静静’也是一种生活状态,但这种状态长期延续不仅会带来心理问题,还会对个人事业发展,不利于年轻人去适应社会,削弱他们对竞争和压力的抵抗力,由此引发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。

  “人生的功课之一就是学会独处、习惯寂寞,在孤独的生活中也要独善自我。”张星水认为,社会机制解决还不了这个问题,只能从精神层面来解决。

  在社会教化方面,政府的引导、民间的参与都可以做很多有益的尝试。“我国目前的价值观以多元化、碎片化为特征,这就要加强引导,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传播很重要,没有追求的人往往会变得比较颓废,没有信仰的人会变得比较空虚。”张星水说,“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也可以起到正面作用。根据青年人不同的爱好兴趣而自发形成的组织,可以帮助年轻人找到与自己有共同爱好兴趣的人,让年轻人参与到社交活动当中去,这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。”

  张春玲认为,年轻人要积极采取一些有意识的行动去摆脱孤独、个体化的状态,去结交更多的朋友,去参与社会活动,不要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工作或挣钱上,要分出一些时间、精力去关注社会、关注他人,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、娱乐活动等等。

  总之,“空巢”既然已是社会现实,那么政府、社会和个人都要对填补年轻人的“空心”做出努力。

来源:科学网

活力基层

    阳光服务